2009年5月14日星期四

以古為鏡,可知興替

以古為鏡,可知興替……從歷史的角度談點看法。希臘、小亞細亞以及整個中東地區,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,在人類古代文明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古希臘文明四千多年前就萌發了,在古代社會中曾經達到十分輝煌的狀態,被認為是歐洲文明最早的源頭。它的鼎盛時期是西元前五世紀到西元前三世紀,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末期和戰國時期。古希臘產生了一批世界聞名的思想家、哲學家、藝術家、科學家,如蘇格拉地、柏拉圖、亞里斯多德、歐幾裏安得等。古希臘形成的哲學、科學、政治、法律、藝術、軍事思想,對西方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古希臘神話和《荷馬史詩》,不僅在文學上具有重要地位,而且包含著人類社會發展的許多深刻道理。早在約三千年前,猶太教就在耶路撒冷地區產生了。約兩千年前,那裏又產生了基督教。近一千四百年前產生並發展起來的伊斯蘭教,與耶路撒冷也有密切關係。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市,最早是古希臘的移民城市,名為拜占庭,後來成為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東羅馬帝國的首都,叫君士坦丁堡。東羅馬帝國的疆域以巴爾幹半島為中心,包括愛琴海諸島、小亞細亞、亞美尼亞、敘利亞、巴勒斯坦、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亞等地區。阿拉伯帝國七世紀興起,八世紀時疆域東邊擴張到亞洲的蔥嶺地區(中國古代對今帕米爾高原及昆侖山、喀喇昆侖山西部諸山統稱)與唐代的中國接壤,西邊曾佔領了西班牙,南邊達到北非,形成了一個模跨亞歐非的大帝國。十四世紀開始,奧斯曼帝國興起,到一四五三年,奧斯曼軍隊攻克君士坦丁堡,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,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滅亡。從此,奧斯曼帝國成了橫跨歐亞非的帝國,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最後解體。歷史說明,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是十分複雜的。有的國家興盛起來了,有的國家衰亡下去了。興盛有其原因,衰亡有其教訓。各個民族、各種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往往交織在一起。今天一些地區的政治、領土、民族、宗教矛盾,大都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。不瞭解歷史,就不能全面瞭解這些問題的由來。歷史上許多不可一世的帝國,最後都在歷史的運動和人民的反抗中垮臺了。中國自古以來也經歷了許多朝代的更替。奧斯曼帝國曾經十分強大,但西歐國家經過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快速發展起來,形成了強大的經濟技術優勢。奧斯曼帝國最後不堪一擊,分崩離析,與它在經濟技術上的落後不無關係。十五世紀前,中國的科學技術在世界上是領先的,但是當歐洲經濟技術迅速發展時,中國卻由於封建主義制度和思想的長期束縛而落伍了。近代以來,中國受到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和蹂躪。歷史反復說明,違背歷史規律,不緊跟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進步發展潮流,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,不論曾經多麼強大,最終都要落伍的,而落後就會挨打。唐代詩人杜牧在《阿房宮賦》說:“滅六國者,六國也,非秦也。族秦者,秦也,非天下也。嗟乎!使六國各愛其人,則足以拒秦。使秦複愛六國之人,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,誰得而族滅也?秦人不暇自哀,而後人哀之;後人哀之而不鑒之,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。”我們公民力量,量入為出,闊步前進,不好高騖遠,社會形勢發展變化,但社會格局不常變化。聯繫現實,掌握歷史成功和失敗,經驗和教訓,清楚看問題呢?“以古為鏡,可知興替”

1 条评论: